一、教研室/科室历程及建设现状
1.教研室历史沿革
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开始于1956年,学校为第一届中医专业学生规划了辩证唯物主义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1957年1月,我校由北京中医进修学校调入第一位哲学教师王恩幼,为中医专业56级学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课程。1957年12月,又从北京航空俄专调入哲学教师王坚。1959年秋,从上海中医学院调入哲学教师肖易。
1960年,我校政治教研组首先设立哲学、党史两个教学小组。哲学组组长由王坚老师担任,小组成员包括肖易、王恩幼这两位老师。这个教学小组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前身。
1986年11月,学校党委决定成立社会科学部,下设哲学教研室,由战捷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
2015年10月,学校党委决定在社会社学部的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由王良滨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
2020年,课程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荣获校级本科优秀育人团队。
2021年,获评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2.教研室建设特色优势
特色: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基本理论研究;立足院校特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立足行业,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医药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依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承担国社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国社科特别委托项目“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等项目研究,深入解读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论述,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优势: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有效整合内外资源,着眼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服务于行业发展、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二、人员编制
目前教研室共有教师10人,分别是:王良滨、魏鹤、赵玉洁、李丽娜、程旺、刘亚品、马晓慧、郭百红、于小晶、杨丽丽。其中教授1人,为王良滨;副教授6人,分别为魏鹤、赵玉洁、李丽娜、程旺、刘亚品、于小晶;讲师3人,分别为马晓慧、郭百红、杨丽丽。本教研室教师全部为外校学缘。
三、教研室主任
现任教研室主任是李丽娜副教授。李丽娜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参编)4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其中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1项、校级课题4项,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研究。2019年,荣获北京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三等奖”,全国高等中医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交流优秀论文“特等奖”,2020年,实践项目获评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2022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四、课程建设
1.教研室组织架构及职责
本科教学方面,教研室采取“教研室——课程组——教师”的组织架构。教研室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研究生课程组”和“通识课课程组”三个课程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负责建设全校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全校公选课《西方哲学思想与文化》。
“研究生课程组”负责建设研究生公共必须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生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通识课课程组”负责建设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通识必修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岐黄国医实验班通识必修课《中国古代哲学》和全校公选课《中国传统哲学概论》、《道家思想原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粹》、《阴阳五行哲学经典导读》。
2.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整合了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了富有中医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一,开好思政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老师2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获得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奖,2人获评校级优秀教师,3人获评优秀青年教师,4人获评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全校前15名),1人获评校级潜心教学青年教师(每年至多2人)。获评校级优秀教研课题2项,主持教育相关课题20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公开发表教改相关论文4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1部。相关国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近30项。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学生活动获得全国、省部级、校级等奖项20余项。
第二,拓展必修通识课。如何从思想政治必修课延伸到中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其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有益探索。2010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在各中医人才实验班开设。2015年,两门中国古代哲学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和《中国古代哲学》(岐黄国医实验班教材))成为全校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本科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
第三,开好特色选修课。教研室教师根据各自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结合院校特色,在校内开设了《资本论选读》、《西方哲学思想与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周易》概论、《中医药影视鉴赏》等选修课。
五、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思路
坚持“两个结合”,紧密结合中医院校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秉持“读原著、明理增信,重结合、培根铸魂”理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探索理论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培养-价值观念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多管齐下,内外兼修,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形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导向、与中医药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战略。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全校相关部门协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骨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为辅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彰显学以致用,建立为党建思政工作献计献策、切实服务社会大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研机制
(2)传承创新,实践育人,以特色项目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以多样化社会实践为平台,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的“实践育人”模式。
2.精品课程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哲学秘钥:打开中医之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中国传统哲学概论”。
六、教研室建设成果
1.优秀教学成果奖
202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两项二等奖。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奖。
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专任教师评优情况
2016年,王良滨老师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
2017年,王良滨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
2018年,裘梧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2019年,刘亚品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2020年,程旺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2021年,王良滨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九届教学名师奖。
2021年,刘亚品老师获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二等奖。
2021年,刘亚品老师获潜心教学优秀青年教师。
2023年,马晓慧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2018年,裘梧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优秀主讲教师。
2018年,刘亚品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优秀主讲教师。
2021年,马晓慧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优秀主讲教师。
2021年,郭百红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优秀主讲教师。
2022年.郭百红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优秀主讲教师。
2020年,王良滨老师获2020年度“宣讲家杯”优秀报告(党课)征集和展播活动优秀作品。
2021年,于小晶老师获第十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2022年,程旺老师获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2022年,李丽娜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指导教师”。
2023年,马晓慧老师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2023年,李丽娜老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课堂讲课比赛暨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