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传习”学术系列活动第二期顺利举办

    2023年4月10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传习”系列学术活动第2期暨“传习”青年工作坊第一期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毅松副教授带来题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讲座。我院及研究中心的胡兵、刘亚品、马晓慧、于小晶、李佳玮、徐娜老师,以及硕士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旺副教授主持。

 

1681455042468059407.jpg

 

   田毅松副教授同时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恩经典原著等的研究,其专著《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1681455089418044843.jpg

 

   讲座开始,田教授首先对英文technical与technological的区别进行分析,指出technical指向技艺,它与人的生活产生着意义关联,是技术与价值的统一体;technological指向技术,表征意义与技术的分离,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应翻译为technological。接着,田教授提出,哈贝马斯将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的诊断总结为意义的丧失与自由的丧失,这主要体现为从个体到社会的意义丧失与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而马克思的教育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田教授对马克思“三形态”说中人的存在状态进行分析,指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表明人的存在是以物为基础,人通过物这个中介发生关系,造成了人的“物象化”。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人,马克思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他的教育手段即是综合技术教育(poly-technological)。最后,田教授总结到,技术本身造成了人的意义与自由的丧失,而问题的解决要回归“综合技术教育”,这类似于黑格尔的正题、反题与合题,poly-technological即是一种合题。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具有范式转换意义,在理论上,它使教育哲学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在实践上,它直面了社会理性化和人的异化等问题,强调了科技在社会中的作用,能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681455119682044559.jpg

 

1681455119698094284.jpg

 

 

   本次讲座田教授从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问题的展开进行讲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与提问。与会师生分别从自己的专业以及讲座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内容涉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物象化与拜物教之间的关系、现代资本主义语境下的教育成本、以及中医是不是综合技术教育等,田教授一一进行耐心回应与解答。整个环节气氛热烈、讨论深入,使同学们对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了深入的理解,对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也有了新的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撰稿:马晓慧、翟子懿;审稿:李玮、袁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