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暨首届“第二个结合”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顺利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6月21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暨首届“第二个结合”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召开,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瑶琪线上出席开幕式并做大会致辞,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仁富主持。王瑶琪书记表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也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认真学习贯彻、并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实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创新。王书记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秉持“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在强化学科优势、彰显文化特色、搭建研究平台等方面,聚焦“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取得的工作成效,强调要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聚焦阐释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发展之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相关研究,进一步彰显和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段丹杰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以《全面把握文化主体性内涵的辩证逻辑》为题,从文化建构逻辑的主体性、文化内核的主体性、文化建设方法的主体性、文化表达的主体性四个维度,深刻把握文化主体性内涵在党性与人民性、魂脉与根脉、明体达用与体用贯通、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四个层面上的辩证逻辑。认为坚持党性和人民的辩证统一,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刚围绕会议主题,认为要《从“第二个结合”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创造性地做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脉”的科学定位,贯穿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主线,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标志性概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淑敏提出,要《以“第二个结合”夯实文化自信根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对于我们思考文化和文化自信、回答“为什么要自信”“我们信什么”“自信的底气源于什么”“文化自信我们要做什么”等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最终实现回应人类的永恒主题与当代关切,丰富和筑牢人类的精神家园。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增岽认为,要从整体性、根本性上《理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层蕴意》,新的文化使命包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者具有逻辑上的层次性和结果生成上的演进和同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总体指导思想。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付科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的辩证特质》为题,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立足本民族实际,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实践转化,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刻把握在思想根基上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实践原则上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价值旨归上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中医药报编辑林晓斐主持。《光明日报》原总编辑敬天林围绕中医药文化与“第二个结合”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医学智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中医药学的地位、作用很重要,不能看低了,也不能看小了,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是“伟大宝库”“科学瑰宝”“宝库钥匙”“文明结晶”的科学定位。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康有表示,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理解《中医药文化与新文明构建》,健康和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终极理想,各国民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多元化世界中的最大公约数,在不同文明的交流沟通中,中医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特质、容纳中华文明的精髓,要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以《理解与把握中华文明健康转型的独特优势》为题,认为“第二个结合”使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促进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在未来走向上需要“健康转型”,需要认识和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医学、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方法,要通过“第二个结合”看到中医药自信,这不仅能增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信心,同时也能提升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发展信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贵贤认为,要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第二个结合”》,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能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文旭谈及《“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认为“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关于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确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科学认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指明了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并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袁和静以《论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为题,提出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的宇宙观,以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核心内涵的天下观,以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任人唯贤为核心内涵的社会观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为核心内涵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全球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有着高度的思想契合。

会议最后,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旺作总结发言,提出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阶段,本次会议的研讨将推动研究中心继续深入开展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继续高质量推进好“第二个结合”的研究工作,并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注意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所具备的透视全局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文化的特殊性应当引起重视,研究中心也将着力推进中医药特色的文化阐释和“第二个结合”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将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阐释,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研究,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