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文丽副教授著作《宝钢建设史》出版

内容简介:

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钢铁工业作为最迫切的行业率先成为“技术引进”的排头兵冲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宝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套引进设备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体现了党中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见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通过通俗和生动的语言来叙述宝钢的筹建、上马、停缓及续建前前后后的历史,以及宝钢二、三期工程决策和建设背景;重点阐释宝钢工程技术引进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以期管窥中国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生产管理之路。希望为广大青年读者打开一扇阅读中国的窗口,也为爱好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国史的参考。

主编简介:

荣文丽,历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思想政治教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突破瓶颈:宝钢建设拉开序幕(1977-1978年)

一、钢铁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二、发展钢铁工业的新思路

三、上海提出建铁厂,两次扩大高炉容积

四、方案调整

五、重新选址

六、“三委一市一部”的报告

七、遭遇风波

八、确定开工典礼日期

第二章 一波三折:从停缓建到续建(1979-1982年)

一、钢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重点领域

二、宝钢的压力和调整

三、日本的反应

四、宝钢“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五、宝钢一期工程的“停缓”

第三章 勇于开创:宝钢一期工程建设(1978-1985年)

一、留有余地,确定直线流水型布局

二、技术首创,解决关键问题

三、坚持高起点一揽子引进

四、宝钢领导体制

五、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

六、攻克脱期3个月的困难,按期投产

第四章 新的阶段:宝钢二期工程建设(1986-1991年)

一、“宁肯借点钱,付点利息”,也要建设宝钢二期工程

二、立足国内,采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引进方式

三、推行“四包两保”投资包干模式

四、二期投产,宝钢进入新的阶段

第五章 迈向千万吨级:宝钢三期工程建设(1991-2000年)

一、建设宝钢三期工程势在必行

二、统一思想,得到上海市的支持

三、宝钢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采取“点菜式”引进方式,促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五、自筹资金,科学管理,确保顺利投产

六、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钢铁产品结构升级

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

八、突破瓶颈,重组上海钢铁,建设马迹山深水港

后话:21世纪以来宝钢的发展

  • 版权所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0500462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41号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西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邮编:102488
  • 联系我们:mksoffice@126.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