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和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现代化强国建设必然蕴含着对现代化教育强国的要求和期待。我国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教育强国建设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风险与挑战,迫切需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来审视教育发展的难题,加快教育强国持续、稳步、高效发展。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新征程上教育强国建设对于应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竞争形势,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一方面,要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后继有人。当今世界形势多变,教育之争是国家之争的重要内容,唯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能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有序推进。只有发挥好教育的独特优势,才能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华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2021年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标识与价值基础,文明是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对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能够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 

(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关乎民族兴盛和国家富强。“凡大国崛起者,无一不重视教育;凡经济强国者,无一不是教育强国。” 第一,要推进现代化人才建设。面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发展要求,我们在行业高端科技、核心关键技术、前沿创新技术等领域,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战略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推进现代人才培养与智力资源建设。第二,要推进现代化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然有其发展的文脉和根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繁荣,增强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传统价值和文化力量,为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第三,要推进现代化国民素质提升。美国社会学教授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于1985年在《人的现代化》中提出“社会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可以强化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推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帕森斯在《社会体系》中提出“母体社会系统”概念,其包含了不同功能和机体的子系统,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影响科技的发 展和进步。一方面为推动科学技术革新与发展注 入教育动能。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和教育的 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 一。” 教育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自立自强, 德、美、日等国家在科技崛起之前,都高度重视 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与科技改革同步。教育 可以聚焦战略前沿和新兴领域,根据科技行业需 求和世界前沿领域,推动有组织的科研,营造有 利于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科研生态。另一方面 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教育保障。实现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可 以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培育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所需要的人才,逐步建设一批规模合理、结构完 整、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 人才队伍,特别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 战略需求,持续培养具有科学家和战略家潜质的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四)夯实国家富强与厚植人民幸福的根本 

 教育强国建设既要支撑国家战略整体需求,又要满足民生发展需求。第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发展教育可以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推动产学研高度融合,进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充分彰显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和支撑力。第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待。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推进教育公平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公益属性和均等化水平,真正实现教育机会、资源和成果的共享。第三,推进个体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事关个体发展、家庭稳固和社会安定,可以厚植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第四,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教育的精神性及其之于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更能凸显教育的本体价值。”新征程上更加需要通过教育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动个体精神生活富足和社会精神文明进步。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问题挑战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经历一个系统性跃升、深刻性质变和全面性变革的过程。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我们仍面临挑战和差距,如优质教育资源供需失衡,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够,教育、科技与人才还需深化统筹和协同等。我们在快速突破教育发展“量”的短板的同时,更要推进教育建设“质”的提升,解决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难题。 

(一)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要素还有很多。第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城市明显优于乡村,城市教育虹吸效应不断增加,“乡村教育存在适应不足、目标不准、整合不力、维模不稳的现实困境,掣肘教育强国建设”。第二,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赋能国家富强的本质在于促进教育包容性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向弱势区域倾斜,实现区域资源均衡配置。但是当前经济落后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服务能力、教育贡献程度、教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第三,学段教育资源投入不充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发展体系包含优质均衡的各级各类教育。当前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不足,基础教育侧重应试教育,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不够,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融通不充分,校际之间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第四,师资队伍资源差距较大。乡村教育面临优质生源丢失、优质师资流失、教师老 龄化等问题,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出现人才“空心化”,导致人才流动无序、人才虹吸现象突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失衡。 

(二)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不足,队伍专业化结构需优化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建设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担负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2023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 891.78万人。参照世界教育强国教师资源配置,我国师资队伍能够具备教育强国建设的数量基础,但是在教师资源配置、教学水平、育人能力、专业结构方面还有差距。第一,教师学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国2021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初中、小学、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分别为12.4%、8.5%、4.6%、1.9%和0.23%,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不到三成。并且区域间、城乡间教师队伍学历差距较大。第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发展,特别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面临考验,对于教学设计、教研融合、知识更新、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教学压力增大。第三,教师育人方法和实效需要优化。随着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思想受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更加多元,教育的方法和效果面临考验。很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学生真正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进而无法破解现代学生的问题和困扰,更难从思想深处解答学生的价值困惑与成长烦恼。 

(三)教育需求和供给存在差距,教育服务能力需提升

 教育强国建设需在供给侧方面优化教育供给环境,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第一,教育需求越发多元和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内涵、质量、水平和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多,渴求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活质量提升,但是优质教育供给仍难以满足人民的期待。第二,教育供给存在差异和不足。当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体系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教育环境、师资、机会、投入等保障体系不平衡和不充分。第三,教育服务能力仍需强化。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形下,教育在有规模扩张、数量供给向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的转变过程中,服务水平和能力还处于提升阶段,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还不充分,无法满足教育赋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功能需要。 

(四)战略与急需紧缺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创新 

习近平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人才是富国之本,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墨子·尚贤上》有言:“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但是当前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核心关键技术、高精尖发展层面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支撑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尖端人才不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人才不足;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前沿领军人才、青年创新力量还不够;具有战略影响力的急需紧缺人才,如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还不足。通过教育破除制约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短板”的能力不足,很难突破现代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五)教育质量体系尚不完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短板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教育发展不充分。当前“教育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 分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乡村教育对乡土 资源与区域特色的挖掘和应用不充分。第二,基 础教育的基点作用不强。基础教育是广大人民获 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石,但是当前存在基础教育资 源配置不均衡、高中教育普及水平不够高、乡村 基础教育不扎实、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深远、教 育经费和研发开支不充分等问题,影响教育强国 建设的动力和后劲。第三,高等教育的“龙头” 作用不足。百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终没有形 成稳定的本土化形态,未能创立出真正立足本土 的‘中国式’高等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 育普及指数和机会公平指数不够高、人才培养结 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还存 在,未来还将面临人口减少导致的生源不足、质 量转型等问题。第四,教育主体的协同发力不 够。教育主体包含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 主体,每一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但是当前家庭与学校教育协同不够,学校 与社会教育联动不足,家庭与社会教育存在脱节。 

三、推进现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 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世 界级教育强国建设相比,我们的建设环境更加复 杂、时间更为紧迫、任务更加艰巨。为更好地推 进现代教育强国建设,应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 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具有世界水平,又要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唯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人民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期待更加突出,对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更加渴望,对教育收益的期望更加强烈。教育强国建设应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破解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实施幼儿教育提升行动、提高基础教育育人水平、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全面普及和提升高中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弱势群体与随迁子女教育等,真正以教育之力厚植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 

(二)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强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强国应“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以国家战略为重点,面向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战略科学家。一个国家科技的崛起与自立自强,离不开战略科学家的引领,而战略人才培养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和攻关,自主培养国家战略所需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以服务需求为着力点,面向社会急需领域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面对产业和民生发展的核心需求,为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对人才的重大急需,必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应用为目的,解决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一批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如面对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化需求,应不断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与产业链、技术链、需求链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链。 

(三)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体系性和结构性变化,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主题。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在世界最大教育体系上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应推进各学段教育全面贯通,强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构建起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对于现代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因为高校承担着科学技术攻关的重任,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改革要持续围绕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发展进行学科整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上进行集体攻关,契合强国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急需学科专业的构建和布局。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形势下,还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重要牵引,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推进产学研融合,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与效益提升。 

(四)遵守教育的规律和需要,推进教育服务的优质均衡

 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推动教育强国健康稳定发展。一要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的“大先生”。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地位,优化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二要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教育保障水平。保障经费投入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资源优质均衡的支撑。根据世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占GDP的5%以上。同时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保障各级各类教育配置均衡。三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发展需要构建起多主体共同参与和联动支持的优质生态环境,为此要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融为一体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好多主体的整合力量。四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进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新时代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行为特点变化,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增长,又要关心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世界,保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相契合、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相对应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特别是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和一体化,提升乡村教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将优质资源向发展急需领域、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通过教育公平提升社会公平。 

(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虽然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但是大部分指标尚处于追赶状态,为此应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以教育评价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学者建构了“六位一体”的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教育公平、教育保障、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开放、教育贡献等六大要素,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同时,还应持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以政治信念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和以职业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深入贯通,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 脚跟的根基。”新征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创新转化。  


  • 版权所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0500462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41号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西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邮编:102488
  • 联系我们:mksoffice@126.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