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维 陈延秋: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医学技能,更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以“政治坚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技术优良”为基本内涵的红医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生动体现,也是医学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本文拟在结合新时代医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全面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红医精神的育人价值。


1 红医精神涵育新时代医学生的价值意蕴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信仰、精神状态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轨迹,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竞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滥,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尚未形成稳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医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部分医学生由此产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动摇等问题。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红医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特色资源,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1.1 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爱国爱党是对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医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关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红医精神是党领导的红医群体用勇毅、担当、奉献、牺牲铸就的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进行医学生思政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当代青年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用红医精神培根铸魂有助于增强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其投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守护人民健康的自觉意识。


1.2 有利于塑造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疗卫生工作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对从业者的职业操守、道德品质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塑造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一代代红医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医疗卫生事业,在救死扶伤过程中体现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甘于牺牲奉献的责任担当。这些精神品质,彰显了社会主义医德的鲜明特质,也成为新时代医德原则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度赞扬的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相契合。用红医精神涵育医学院校学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营造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1.3 有利于锤炼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秉持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方能在工作中不辞辛劳,精进技艺,提升专业能力。医学生在求学阶段即应开始锤炼这种科学精神,这是他们在未来医学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离不开先进榜样的引导和激励。众多红医以其精湛的医术、开拓创新的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锐意进取的态度,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向医学生讲述红医的感人故事,可以激发他们向榜样看齐的决心,激励他们在医学领域勇攀高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治病救人的能力。这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医学院校用红医精神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已普遍认同红医精神融入课程的重要价值,并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但在高质量融入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1 融入主题未能耦合新时代医学生需求,导致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再满足于对现象和事件的表面了解,而是更加渴望深入探究社会现实背后的理论解释。尤其是医学专业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属性,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得医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以及中学阶段多选择理科科目,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相对较少,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然而,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生硬地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选取的案例虽然感人至深,但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与新时代医学生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英雄人物“高大全”的阶段,未能充分展现红医人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情感。这不仅使学生难以从中找到解决自身困惑的精神力量,反而产生更多距离感,削弱了红医精神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实效性。


2.2 融入内涵割裂化与浅表化,导致教学内容的理论性难以彰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述红医故事的目的是揭示红医精神背后的道理,由此才能达到启润学生心智的效果。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可以从2个方面分析,一是“红”,二是“医”,二者彼此交织,相互促进。其中,“红”是本质,没有“红”,红医精神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医”是特质,医者的职业身份赋予了红医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不同的特点。是以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双重属性,一是以红医之“红”,深刻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即“三个为什么”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二是以红医之“医”,帮助医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锤炼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其中第一点是思政课的底色,是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第二点是特色,是医学院校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把融入红医精神视为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特色活动,未能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没有深度挖掘红医精神与思政课底色的有机衔接点,出现了红医故事与思政课原本内容割裂化、“两张皮”的现象。如部分教师往往以红医个人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将红医故事讲述成红医个人的职业励志史,缺乏对红医精神蕴含的思政内涵的阐述。在用红医故事作为案例突出思政课底色时,也往往仅局限于对红医个人坚贞不屈革命意志的强调,不仅缺乏对个体生命历程之上所反映的更为宏阔的时代命题的总结,更缺乏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彰显,无法有效回答思政课“三个为什么”的根本问题。


2.3 融入路径缺乏层级递进,导致教学方法的高阶性尚需增强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说教。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就要避免死记硬背、死啃书本,避免不假思索地‘生吞’现成的大道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能力,才能让他们将思政课上的知识真正内化,产生发自内心的思想认同。然而目前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多缺乏对高阶能力培养的关注,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能力提升、知识内化达成对课程结论的深度认同。其一,课堂互动难以体现高阶要求。在讲述红医案例后,教师的提问往往缺少层次性和递进性,只是简单地设置一两个自问自答式的低认知问题,没有进一步提出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高阶问题。学生仅仅照本宣科,机械地重复既定观点,却没有被激活思考。这样的课堂互动难以达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入脑入心的目的。其二,小组读书汇报、制作故事视频等高阶活动缺乏反馈与提升。小组读书汇报、制作故事视频是锻炼学生高阶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缺少过程性指导,学生疲于应付,最终结果是学生对于红医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并没有进行深度探索。


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提升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从多方面挖掘红医精神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提升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3.1 用时代化的议题、生动化的表达,增强红医精神的亲和力


思政课要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灵。而只有解决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灵,让“抬头率”变成“点头率”。教师应在调研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红医精神进行时代化的多维解读,把年轻人现阶段的情感需要与红医精神的生动化表达结合起来,实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抽象与现实的互动。例如,由于医学专业难度大、课业负担重,一些学生宣称在学业上要“躺平”“佛系”,这种看似消极的表态背后其实是学生渴望追求进步,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无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以红医战士艰苦拼搏的故事,引导学生摆脱“躺平”思想。并且,还要让学生思考,红医战士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是什么?由此升华该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如,爱情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可以通过红医们的爱情故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爱情观,并由此呈现中共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回归到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上。


3.2 以科研赋能教学,用红医精神提升理论知识的说服力


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专业性紧密相连,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用活用好红医精神,首先,需要在科研上下功夫。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充分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以此为抓手加强对红医精神的学理研究,提升红医精神研究的深度,拓展红医精神研究的广度。另一方面,广泛阅读红医精神相关报刊、日记、档案、回忆录等一手史料,挖掘红医精神的历史厚度,深刻把握红医精神的实质内涵。由此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其次,树立教学活动的问题意识。在通过充分的学理阐述,深刻把握红医精神的基础上,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困惑,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例如: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战争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不理解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含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在全面抗战时期如何救护八路军伤病员,阐释人民群众在抗战胜利中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群众甘愿冒着被日伪军报复的风险,去照看八路军伤病员?军民鱼水情深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问题,由此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用红医精神强化新时代医学生的政治认同力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仅仅依靠灌输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淬炼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刺激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能力的发展,深度融合高阶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觉悟提升等教学目标,构建有利于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提出以下3项教学活动:其一,进行阅读问答。可以让学生阅读与红医相关的回忆录,并围绕书目内容设置高阶问题。其二,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向学生展示国共双方在医疗领域的各种史料,组织学生进行史料辨析与讨论,提升他们广泛搜寻、综合调动既有知识,并对抽象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其三,开展主题探究。设置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文章,培养其多方面的高阶能力。


同样的案例,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能锻炼的学生能力层次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第一,注意高阶问题的层次性。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一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应结合红医精神的融入逐渐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高阶能力的要求,让学生既可以在每次活动中感受到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又不至于因为任务要求过高而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前述3项教学活动中,就有明显的难度区分和进阶。第二,找准时机进行追问,时刻牢记高阶能力培养的归旨是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给出最后的评价,而要时刻保持“在场”。在学生课下准备、课堂发言时,教师都应适时做好引导工作,启发学生透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具体问题,思考“三个为什么”,由此达到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的效果,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4 小结

以红医精神涵育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基于当前医学院校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师应用时代化的议题、生动化的表达,增强红医精神的亲和力;以科研赋能教学,用红医精神提升理论知识的说服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用红医精神强化新时代医学生的政治认同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为医学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版权所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0500462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41号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西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邮编:102488
  • 联系我们:mksoffice@126.com
官方微信